如何构建“智慧农批” 优化城市管理

长时间以来,我国城市管理往往表现为一种事后补救式管理模式。发生问题后,开展一系列运动式大整治,“风头一过,问题照旧”。为什么城市管理常常出现这种重制度轻落实的情况?除了在激励惩戒上可能存在问题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城市管理内容纷繁复杂,要求事无巨细,而城市管理部门能力和资源较为有限,即便“五加二、白加黑”,也难以实现24小时无死角管理。
如何破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地方化乃至社区化治理需求与政府有限能力和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习近平总书记3月底在杭州考察调研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这为破解前述紧张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引,即在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中更多地运用数字技术。
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城市管理部门可以用更低成本获得管理所需信息,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城市管理内容具有很强的场景化和差异化特征,在传统管理手段中,城市管理者必须深入管理场域中才可能获得初步信息,进而基于个人对信息的分析,开展实际管理。无论是信息获取还是信息处理,都需要由城市管理者本身完成。而城市管理由于人员有限,无法获得全部管理所需信息,更不用说对信息的处理。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数字技术一大优点便是超越时空限制传递信息、大批量处理信息。
在农产品批发市场案例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例如在摊位上设置监控和污水排放等感应装置,城市管理者就可以远程实时了解农产品批发市场状态,如是否开展定期消杀,并通过算法精确识别每个摊位运行管理情况,如污水排放量等。在此基础上,城市管理者可以实现对每个场域的精细化管理,构建“智慧农批”。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农产品本身,管理逻辑也是如此。通过二维码绑定等方式,城市管理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产品来源去向中的众多细节,通过与其他部门数据共享和碰撞,更加精准地识别产品风险,进而实现差异化质量把关。一旦产品质量发生问题,管理者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问题来源和影响程度。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城市管理部门可以从一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管理事项中脱离出来,让技术部分替代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例如,在人员密集区域安装能够感知和计算通风情况的前端设备,并设置警示和疏导功能,当通风情况不佳时发出警报,通过智能化指挥系统指导人员分流。
推动农批市场的智慧化、绿色化、标准化改造,老百姓的“菜篮子”安全才能更有保障。